面對語文這門學科,許多學生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外乎有兩種:一是認為語文知識浩如煙海,茫無頭緒,猶如徒手攀崖,無從落腳,于是下結論:語文太難,讓人捉摸不定;而另一種則認為語文很簡單,明白如話,一讀就懂,于是許多學生都滿足于自已的一知半解。然而不管語文是難學,還是易學,最終都會引人進入一個"盲區",讓學生產生一種情緒,那就是語文沒什么好讀的,不如做做數理化有勁。學生的心理一旦有了這種觀念,那么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就會出現厭學情緒,而上課開小差、打瞌睡之類的現象也就屢見不鮮了。
那么如何來解決學生的這種厭學情緒,讓他們由被動學語文的地位轉變成為主動學習語文呢?我認為教師有必要從兩方面著手來抓這個問題:一是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其轉變對語文這門學科的看法;二是要從教師本身入手,以有效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學生思想認識上的轉變
學生是個愛求"新異"但同時又是個盲從的個體,他們盲目地認為語文是門獨立的學科,以致于用孤立地眼光去看語文,并把它局限在一個由認字、拼讀、表達、寫作這幾方面組合起來的圈子中,而沒有把它同周圍的生活節奏、時事政治、科技發展等結合起來;
其次,現代的語文教學已由原來的應試教育在向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很想使自己成為一個能動的人,而不是一架應試的機器,但是他們的認識往往是直接、快速的,一旦看不到素質教育的實施,即刻會對語文產生灰心失望的情緒,但我們應讓他們知道教學觀念的轉變是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時一刻就能成為現實的,我們只有慢慢地以各種形式去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才能進一步地去實現素質教育的發展。
再次,要讓他們認識到素質教育不是拋棄書本學技能即為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包括基礎知識的訓練,因為打好基礎也是一種技術,而這是最基本的技能,應試教育有種種的弊端,限制了人性的自由發展,但是卻也能為人打下堅實的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旦脫離了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光去談表演、談創作,又怎能培育出更好的人才呢?
因此,要改變教學中的不良現象,必定要讓學生轉變自己在學習中的地位,不是純粹地做機器,不要讓自己產生"要我學"的心態,而要積極主動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二、教師教法上的轉變
《大綱》指出:"教師要于指導學生的語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由此可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不能發揮出來,還需要看教師的激發過程和激發手段,也就是說要使學生主動地喜歡語文,關鍵在于如何以有效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代思想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品嘗到"發現的快樂",才會使學生由被動的"要我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運用巧妙的問題設計,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培養學生的興趣。
(一)抓關鍵詞語"難倒"學生
關鍵性詞語往往是學生容易疏忽掉的,如果能抓住一兩個來進行"刁難",就會使學生在"困惑"中意識到自己的疏漏,從而激起他們"解惑"的熱情。在上《藥》這篇課文時,學生往往能把握住康大叔這一形象的性格,而反映他性格的一系列動詞
,如"奪""抓""捏""裹"等都能輕而易舉地找出來,找出康大叔的"捏"這個動詞時,我不經意地提了一句,除了他用到這一字外,誰還用到了,若很細心的同學,則會找出是華小栓,但往往許多同學會從這個字上輕易地溜過去,一旦此問問下去學生就會仔細地去找,并通過分析"捏"字的對象,"捏"字的發出者及動作狀態,就會很容易比較出不同詞語放在不同人物身上所起的不同效果。所以有意無意地一個詞語的刁難,會使學生培養出仔細看課文,抓詞語比較閱讀的習慣。
(二)求異思維的開拓
學生喜歡"求異",而"求異"正是他們在心理上對自己的"成人感"進行自我肯定的一種表現,他們常常對一些已有定論的人或事發異于他人的見解,并期望獲得承認!俄楁湣分袑Μ數贍柕碌脑u價往往是一句話--她有著虛榮心。但我們不應光局限于這一答案,還要看到虛榮心產生的根源是什么?于是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瑪蒂爾德不甘心小職員窘困的生活,夢想著有一個優裕的生活環境,實際上是不滿當時社會的階級關系,自發地對命運的安排作出抗爭,難道錯了嗎?反過來,認為階級界限永遠不能逾越,階級地位永遠不能改變,生于貧賤便應安于貧賤,這難道
是正確的嗎?聽到這個問題,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認識討論分析,各抒己見,有了這個基礎,我再進行點撥,學生就能很快并深入地了解到瑪蒂爾德的虛榮心的來源。
(三)圖文并茂,再現情景
根據心理學的理論,要使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客體,客體本身是否具有新異色彩是極為關鍵的,因此教師還必須從教材本身入手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古詩詞是以極其凝練的語言,簡短的語句來表現高度濃縮的內容的。為了使學生能在原有學古文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作者意圖,我除了讓學生讀、背相結合外,還誘導學生根據對詩文的理解來添補圖畫內容,如上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就先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古代書生的模樣,人物定格后,學生就會將浪花、明月等一一填補上去,盡管畫的內容不一定完全符合作者當時寫作時的意圖,但學生能從畫景中體會到作者當年的情思,同時也能更好的體會到古詩詞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四)表演中的領會
語文教學是一個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動態性很強的活動過程。而戲劇教學則強調了語文教學中的動態性能。它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動態表演,來體會人物心理和性格。在《雷雨》還未正式進入新課前,我讓學生先自我朗讀,自我揣摩人物心理,十分鐘自讀后再讓學生踴躍參加,即興表演劇中內容,等課文上完后,再進行整個場景的表演,通過表演,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口頭表達、表演的能力。
贊科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只有讓學生從做題的機器轉變為能動的、獨立的、有個性的人,我們的語文教學才不會給學生帶來既難又易的感覺了,但這一過程是任重道遠的,因此,必須進行師生的全面配合,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責任編輯/曹根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