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教育科研>>教學論文>>[教育類]
 
 
   
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浙江德清縣高級中學 施劍儒

    摘要: 本文通過認識理解"創新能力"的基本意義;引導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活動;啟迪智能引導發現新關系三個方面來談認識的科學性和實踐的合理性緊密關系。探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 引導 啟迪 思維 流暢 質疑 變通 培養 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項復雜工程,其成效與教育工作者這方面認識的科學性和實踐的合理性緊密相關。

    一、認識理解"創新能力"的基本意義。

    在認識上,似有必要進一步理解"新"和"創新"以及"創新能力"的基本意義。

    "新"--通常說的"新"大多在兩個凸現自己的意義:一是"前無古人"的層面,亦即首創性的事物謂之新。其參照系為人類歷史,因而這種"新"只有極少數人可以企及。二是"概率不大的"層面,就是在特定群體活動范圍內出現的為數不多并有一定特殊的事物謂之新。其參照系非人類而是特定群體。也就是說,人們的特殊作為,盡管在人類歷史上不是首創性的,但大特定群休中是鮮見的,同樣具有"新"意。我國科學家發明原子彈就是這種意義上的"新"?梢,在前一層面上,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可及者確實不眾。但后一層面上,尤以具體的學生群體為參照時,情形迥然。當然"新"還關涉價值。毫無價值甚至有害之"新",社會非但不倡導而禁止。一般情況下,人們看重創新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以及發展價值。中小學生創新,重在發展價值。學生別出心裁地解決一道題,雖無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卻鍛煉了心智,是甚為寶貴的。

    "創新"--從本質上看,創新就是發現事物的"新關系"并按照新關系形成作品(精神的與物質的)。人們知道,任何事物都由一定的要素組成。要素的組合方式通常決定事物的功能。當需要事物具備新功能時,人們往往采取按"新關系"組合要素的辦法。如果不想改變事物的功能,卻求更合理的結構,其做法也是找到能承載"更合理的結構的要素的新關系。從舉世矚目的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無一不是發現新關系的結果。當然這里有必要提及,發現事物的新關系需要相應的環境,否則,創新本領再強的人也會空懷壯志※。

    "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我們不仿把它解析為六個主要成份:⑴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發現新問題;⑵流暢性,即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對于特定的問題情境順利產生多種反應或提出多種答案;⑶靈活性,即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適應性,具有靈活改變定向的能力;⑷獨創性,即產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現為產生新奇、罕見、首創的觀念和成就;⑸再定義性,即善于發現特定事物的多種使用方法;⑹洞察性,即能夠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把握其內在含義和本質特性。

    二、引導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活動

    課外活動是學生自由發展才能的天地,能適應學生的不同特長,組織引導學生以課內理論為指導,課外興趣特長為依托,開展小實驗、小設計等創新實踐活動,能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鍛煉和發展。例如,在講浮力問題時,教師讓學生準備一只牙膏殼和一杯水。讓學生做實驗,將牙膏殼投入水中會發生什幺現象,大部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自然地得出牙膏殼沉到水底的結論。也有的學生能使之上浮,教師可以制成一個可以懸浮的實驗,這樣首先給學生在思維上打開了生活經驗形成的束縛,進而引導學生討論牙膏殼上浮、下沉、懸浮的道理,推導出阿基米德定律。在阿基米德定律的啟發下,把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散開來,他們會聯想到水中的游魚,船只艦艇,游泳的人的上下沉浮,還會想到空中鳥,飛機的翱翔。在聯想中,發現新問題,問題的出現,便使學生有了探索新目標。

    中學生要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需要具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合理的能力結構,健全的人格特征和靈活的思維方式。

    扎實的知識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創新能力決不是憑空產生的,不能忽視各學科知識的學習。

    合理的能力結構是創新活動必不可少的條件。合理的能力結構應包含發現問題的能力,即能在復雜的環境和條件中把握問題,提出問題;明確問題的能力,就是能抓住問題的關鍵給予明確的表述,并且正確地貯存在自己的知識經驗之中,思考時又容易被提取,思路較為靈活;組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指能理清問題的線索和各種關系,運用有關的資料進行思考分析和心理加工;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激活問題并設計方案找到有效辦法進行探索,并給予合理的解決。

    靈活的思維方式與創新活動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一個人只會按一種固定方式或老師教師的方法去思考和處理問題,是無法產生創新能力的。應該養成一種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學習方法。例如學習概念時設法變換敘述方式,分析問題時進行多向比較、運算運用一題多解,簡化環節,簡便運算,計算過程形象化,發展估算能力,使用擴縮練習,自編補充練習等方法,在分析問題時運用直覺思維去尋找結論,運用比較、類比法把握關鍵內容;聽課時提出不同看法,從不同角度去作進一步思考;討論時說出自己新穎獨特的見解;閱讀時對材料進行比較聯想、發散和鑒別;作文時運用多種方法表述自己的思想等等。這些思維方式對于創新能力的形成十分有利。

    三、啟迪智能引導學生發現新關系。

    啟迪智能引導學生發現新關系,為在接愛前人已經總結出來的科學知識過程中,既確信科學的論斷,又不"墨守成規",勇于發現新關系,敢于創新。

    1.; 榜樣激勵,培養創新思維的大膽性。

    現在好多學生不愛動腦筋,懶于思考,生搬硬套,這對他們思維的發展是不利的。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結合教材插圖,介紹科學家敢于創新的感人事跡。例如,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敢于"求異",大膽實驗,"自由落體定律";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首先提出與地球中心說相對抗的太陽中心說。通過介紹,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本質是革命、創新、激起他們"標新立異"的欲望和膽識。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假設,對一個問題提出的合理假設越多,發現新關系的可能性越大。

    2.; 鋪墊留疑,培養創新思維的發散性。

    發散思維是主體面臨問題時思路由一條擴展到多條,由一個方向轉移到多個方向的思維方式。在進行這方面訓練時,至少要做到:其一,選擇有多種結論的問題,否則思想容易在"一顆樹"上"吊死",無法散開。其二,開導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

    中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固然與學生個體因素有關,但更與學生的知識積累和邏輯思維基礎有關。心理學家捷普洛夫有句名言。"一個空洞的頭腦是不能進行思維的"。鋪墊就是讓學生通過預習,發現學習中的障礙和疑難,指導學生自主地閱讀有關書籍,為新課的學習作好準備,而不是帶著"一個空洞的頭腦"走進課堂。留疑就是在下課前幾分鐘,在引導學生反思學過知識的同時,適當拓寬教材深廣度,留下思考題(跨學科綜合),讓學生在復習、查找資料或聯系其它學科的知識去思考后,在下一節課討論答案,并對有獨立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這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取新知,提高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

    3.; 質疑變通,培養創新思維的靈活性。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貫有疑"。有疑,才有問;有問,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谶@種認識,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著力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精心設疑,努力啟發學生質疑。對質疑多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表揚。
質疑變通,是圍繞一個研究對象,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提問的過程就是激發創新能力的過程。質疑的內容有以下八方面:

①改編:與此相似的設想還有哪些?過去有過類似的情況嗎?有哪些可以借鑒和模仿?有哪些可供對比?
②修改:能改變其意義、顏色、姿態、聲音、氣味或形狀嗎?還有其它新花樣嗎?
③擴大:能增加更多時間、頻率、強度、長度或容積嗎?能成倍或多倍地擴大嗎?
④縮。耗茉倬、降低、縮小、減輕、省略或分離嗎?
⑤替換:有其它成分、材料、程序或線路可用來替換嗎?
⑥重組:能變換其成分嗎?可用其它模式、設計或序列嗎?能調換因果關系嗎?能改變其步調或計劃嗎?
⑦顛倒:能改變正負嗎?倒過來又如何?
⑧結合:能使用混合物或合金嗎?能把各個單位、意圖、外觀或設想結合在一起嗎?

    中學生要養成質疑的習慣,掌握質疑的方法,在學習書本知識過程中,在教學實踐環節中,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可疑的問題不妨試用質疑變通法,這對培養創新能力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學生只有具備這樣的思維品質,創新能力,才能適應21世紀國際性人才競爭的挑戰。

    主要參考書目:
1. 揚德廣著《論智能培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 朱彤著《現代學生學習心理學》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3. [臺灣]王克先著《學習心理學》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4. 段金梅、武建時主編《物理教學心理學》北師大出版社出版
5. 熊川武著《學校管理》 華師大出版社
※對"新"、"創新"的認識,借摘了熊川武教授的原話。

(責任編輯/王延光)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激情婷婷七月丁香综合,厕所偷窥CHINAXXXX,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不卡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