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創新也是國家興旺發達、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正如江澤民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卻是一個有待探討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科學認識創新,破除創新的神秘性與神圣性。
長期以來,有許多人對中小學生的創新持懷疑態度,這種認識上的"不信任",導致缺乏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F代系統論證實,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組成的有機系統,系統內各要素具有相關性,相關各要素的組成方式通常決定著事物的功能價值。當要改變事物的功能時,人們往往改變要素的組合方式,使"新關系"代替"舊關系",形成"新功能"。若不改變事物的性質,但要使結構更合理、優化,其做法也是找到"更合理優化結構"的要素的新組合。如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都是發現"新關系"的結果。由此可見,所謂創新就是發現事物的"新組合"并按新組合形成新作品(精神的與物質的)。
這種創新具有層次性。從人類歷史看,發現"前所未有"的事物或功能謂之創新,達到這一層面上的"創新",中小學生中只有"鳳毛麟角"者才可企及,從特定群體看,人的"認知與實踐"活動在特定群體范圍內為數不多并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謂之創新。這一層面上的"創新"以學生群體為參照,那是隨處可見。如別出心栽地解決一道題。創新的這兩個層次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并且從低到高發展。當然創新必須是有價值,人們通常從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發展價值來評價創新。對中小學生而言,重在發展價值。學生的創新活動,只要能促進身心全面發展,那怕沒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是可貴的。
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的心理狀態。從個體心理學看,主要是指動機、需要、感情、態度、智慧等,由此,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基本內容包括動機因素、情感因素和智慧因素。動機因素是指激勵、推動人們發現新事物的力量。這種力量越大創新能力就越強。情感因素是指人們發現新事物時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與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創新活動不會一帆風順,一蹴而就,而是會有急流險灘。這就要求學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情感體驗和意志品質。智慧因素是指記憶、想象、思維等,其核心是創新思維?偠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動機、創新情感和創新思維等,有了對創新的這種科學性認識才會有創新的實踐。
二、營造創新環境,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條件。
學生是否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但外部環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必要條件。適宜的環境對創新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我們深化教育改革,實施創新性教育。所謂創新性教育,是指在創新性學校管理和學校環境中,由創新型教師通過創新性教學方法培養出創新型學生的過程。
1.創新性的學校環境。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學校環境是指對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發展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的有機統一。主要包括校長、管理體制、環境(校園和教室)布置,教學評估體系及班級氣氛等。要培養創新型學生,必須有創新型學校環境。但事實并非如此,許多學校太注重學業而忽視其他方面,進而壓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所以必須優化學校環境為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必要條件。
創新型校長是創造良好教育環境的關鍵。只有具備創新精神的校長,才能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教師創新性教學提供指導和支持。象愛因斯坦的校長,認為愛因斯坦"無論做什么事都永遠不會成功",這位校長就不是一個創新性校長。作為一個創新性校長必須能開展創新性工作,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最終目標。必須具有創新性品質,如能接受新事物,不因循守舊,不刻板等。必須具有創新性領導方式,如喜歡聽取新見解、新想法、新建議等。
創新性的學校管理體制是創新性教育的重要因素。學校管理的對象是教師,如果沒有創新性教育管理,即使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也不能發揮作用,也就培養不出創新精神的學生。創新性學校管理必須遵循整體系統原則,開放創造性原則和民主管理原則。管理創新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管理創新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競爭性,對信息知識的高度尊重性,思維方式的開拓性與創新性。
創新性的集體氣氛是創造性教育的催化劑。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集體中表現出來的。只有在自由、安全、愉悅的集體氣氛中才能培養最佳的創新能力。要形成創新性集體氛圍,教師必須充分信任學生,承認學生的創新潛能,并為其創造機會與條件。必須減少規定,過多、過細、過于整齊劃一的限制性規定,哪來學生能力的發揮。必須堅持非價值性評判,即不輕易評價學生的創新成果的對與錯。好與壞等,以使他們能無所顧忌地自由創新。
2.創新性的教師。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必須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創新性的教師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創新性教師必須創新教育觀念。要轉變傳統教育觀中阻礙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觀點,如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變傳授知識為目標為發展能力為主要目標等。要鼓勵創新性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要尊重學生個性,實施因材施教,發揮學生自身的最大潛能。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以平等、寬容的態度積極鼓勵學生,教師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保護、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支持者。要重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
在知識結構上,教師要能勝任對創新性學生的創新活動的引導與啟發,必須具備多元、合理的知識結構:要具有一定水平的本體性知識,即教師特定的學科知識。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要有豐富的實踐知識。要有全面的條件性知識,即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特別是教育新觀念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要學習和掌握創新能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識地移植到教學活動中。要有科學的方法論素養等。
在管理藝術上,創新性教師必須使學生相信學生有可能超過教師。必須公平對待每一位同學。必須贊許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的學生。必須重視學生提出的新奇建議。必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互相討論問題,并適時參加學生的討論?傊诠芾硭囆g要能創設良好的班級氣氛和師生關系,使每個學生在這種氣氛中發掘最大的創新潛能。
三、實施創新教學,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創新教學是以創造學,創造心理學和創造教育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在傳授知識,發展智能的同時,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教學。創新教學作為開發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一定的創新能力培養策略來實現的。主要策略有:
1.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核心內容。學源于思,動腦思考是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思源于疑,教師要善于設疑引思,開展課堂討論或辯論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要結合學科特點,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政治課教學中,讓學生對不良社會現象說"不",以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對同一事物以多角度(從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哲學常識的不同角度)進行討論、分析,以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從同一問題出發(如可持續發展問題),尋找多種手段、多種途徑去解決同一問題,以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2.培養學生敢問精神,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突破口。面對事物問什么?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是人類獲取知識、探索直理,進而創造發明的三把"金鑰匙"。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生動有效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勵創新動機與創新興趣。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重要內容。任何所思所想都必須通過實踐才能變為現實,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所思、所想的正確性,修正其錯誤。如自然學科教學中的實驗操作,小制作、小創造、小發明、小發現等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就是在政治課教學中也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開展社會調查,實踐基本原理與觀點,撰寫政治小論文,開展政論性辯論賽等,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體驗到創新成功的愉悅,進而激發更高的創新動機與需要。
總之,我們要"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為祖國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跨世紀人才。
參考書目:
1.《創造力心理學》俞國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新編普通心理學》燕國材 東方出版中心
3.《學校管理心理學》熊川武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教育的智慧》林崇德 開明出版社
5.《心育論》班華 安徽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