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和批評是班主任德育工作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兩種手段,表揚作為正面教育是班主任的主導性教育,體現了班主任的管理原則,體現了師愛,是對學生品行、班風、學風的正面導向,現在教育界有人提出并正在實踐中的"鼓勵教育"和"微笑教育",便是這種積極的正面教育,但班主任在工作中也不能忽視批評,甚至不批評,因為我們的教育對象--青少年,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的他們接受新事物快,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他們興越廣泛,學習熱情高,但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沒有恒常心和韌性,通常的表現為"心血來潮"或稱"無志者常立志",亦或稱"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們關心集體,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但自我約束能力差,常常有這樣那樣的犯規違紀行為,損害集體的榮譽;他們活潑好動,踴躍參加各類文體活動,強健體魄,陶冶情操,于身心大有裨益,但自我控制力弱,不會把握尺度,常常是"玩物喪志";他們的民主、獨立意識開始增強,積極主動地要求參政、議政,班干部競選和值日班長制度是很受他們歡迎的,同時,他們試圖掙脫來自社會、家庭、學校對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的規范和束縛,儼然小大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是他們叛逆心理的真實寫照,看問題比較偏激,不善于換個角度,換個立場,多埋怨、少自責、心理承受能力差、敏感而脆弱、往往意氣用事,做事主觀性強、責任心差、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凡此各種,不僅需要我們在班主任工作中中以正面引導,還需要我們適時適度地開展批評教育,以予鞭策,同樣體現了班主任的管理原則,同樣是對學生品行、班風、學風的正確尋向,同樣體現了師愛,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就認為:"表揚是愛,批評也同樣飽含著對學生的愛。"而且,以教育的效果來看,批評往往比表揚更能深入人心,更能激發學生行為的原動力,我的一位已經畢業的學生在給我的來信中寫到:"須老師,我很懷念您曾給予過我們的批評,您的每一次批評,都讓我和我的同學感到心靈象被洗滌過一樣,同時感到渾身是勁……希望今后的人生路上您能再給我鞭策和鼓勵!"我在回信中說:"是啊,我們可能已經忘記了生命中許多鮮花一般的贊美和表揚,但永遠會刻那幾次刻骨銘心,淚流滿面的批評。"
孔子曰:"聞過則喜",那是圣人的胸懷和氣度:"聞過則怒"才是常人普遍的心態,老師的批語直如"逆耳忠言"、"苦口良藥",如何叫我們這些心理正處在"疾風怒濤"(斯普蘭格語)階段、逆反、對抗心理最容易出現的青少年學生聽得進、吃得下,從而利于行,利于疾呢?鄒忌諷齊王納諫,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都是批評,都是逆耳忠言、苦口良藥,但都達到了規勸的目的,魏征甚至被太宗喻為人鏡,何也?"諷諫"在現代漢語中即為用含蓄委婉的話(向君主)進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是也,這便是批評的藝術,因受啟發,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是這樣開展批語教育的:
一、自律以律人
"言傳不如身教",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以身作則,當好上梁?鬃釉唬"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令而不行。"班主任的威信不是來自"棍棒"和高壓政策,而是來自我們的人格力量和學識,正因此,批語時才理直氣壯,才能震撼人心,每次批評,我情緒異常激動,因為鞭子也同樣抽到了我的心坎上,我在規范學生言行的同時,也在規范著自己的言行,以律人之繩律己!
二、不輕易批評
在表揚和批評學生時,我有一條原則,不吝嗇表揚,不輕易批評,對班級中涌現的好人好事由衷地贊美,對學生取得的進步,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都感到歡欣鼓舞,及時地加以表揚,使正面教育如柔風細雨一般滲入學生的心田,愛在細微中,而批評,我則要吝嗇得多,整日在班里絮絮叨叨,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小批評不斷,這樣的批評過多過濫,時間一久學生充耳不聞,自然無關痛癢,達不到批評的效果了,因此,我總是耐心地等待著批評的時機,醞釀著批評的情緒,斟酌著批評的內容和詞句,蓄勢待發,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以排山倒海之勢,一瀉汪洋,似疾風驟雨一般蕩滌學生心靈的積垢,達到如前述學生所講的"心靈象被洗滌過一樣"的批評效果。我至今仍可以清楚地回憶起我所帶的第一個班級的一次班會課上我慷慨激昂地朗讀臺灣教育家高震東先生的演講報告--"天下興亡,我的責任"時的情景,當讀到:"……亞運會在日本廣島結束的時候,六萬人的會場竟沒有一張廢紙。全世界的報紙都登文驚嘆:'可怕的日本民族!'再看看我們集會后的場景,滿地狼藉……那暴風雨中的飄搖的草棚就是我們的國家,再窮再破也是我們的國家,我們要愛她"時,同學們無不為之動容,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榮辱感涌動在每一位同學的血管里:"班級興亡,我的責任",這便是教育,震撼人心的批評教育!
三、批評也是愛
批評和表揚一樣,要情真意切,感情真摯的批評才能打開學生心內的門窗,切忌故作姿態,冷嘲熱諷,甚至惡語相傷,中國有句古話叫"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更何況我們面對的還是孩子,是脆弱、敏感易傷害的心靈,因此,我們的批評是善意的,而非惡意的;是激勵、鞭策,而不是打擊、貶損;是維護人格的尊嚴,而不是辱沒人格;是愛而不是恨!是藏在嚴峻的外表下深沉的熾熱的愛,如果說是恨,那也是"恨鐵不成鋼,恨木不成材"的恨,而不是憎恨。我遇到過這樣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跟學生動了氣,臉上掛不下來,板著臉怒氣沖沖地上完課,作為老師,誰都有這樣不順氣的時候,氣一消,事情也就過去了,事后可能還會為自己的過激行為內疚和自責呢!然而,這位老師卻余怒未消,耿耿于懷,跟學生較了真,此后課也不備,作業也不批改,上課時情緒低落,有氣無力,一張冷艷的面孔,稍有拂逆,書本一摔,走人!此等器量,如此拙劣的批評哪里還有什么師道尊嚴,哪里還有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