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閱讀是一項很復雜的思維活動。把握思路是閱讀認知的關鍵,正確把握思路不只是表現為掌握一個正確的結論,更重要的是體現為一種正確教學過程的進行,一種科學方法的掌握,一種素質化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形成需經過科學的反復訓練。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常會發生種種傾斜。例如:⑴"空"--脫離語言材料;⑵"死"--生硬照搬教參;⑶"懸"--不切學情實際;⑷"悖"--違背認知規律。針對這種種弊端應采取正確的方法加以矯治。
關鍵詞:思路;思維;方法;能力;弊端:"空"、"死"、"懸"、"悖";矯治:找契合點,科學設計、規律方法。
思路是作者在寫文章時的思想之路。要理解通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就必須摸清作者的思路。葉圣陶老先生說過:"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發展的途徑是最為切要。"又說:"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匆黄恼乱此鯓娱_頭,怎樣寫下去的,跟著它走,并且要理解它為什么這樣走。"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他把這一思想概括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他甚至強調說:"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因此,要教學生理解一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就必須引導學生從摸清作者的思路入手。這是一項融各種思維訓練為一體的活動。一旦學生能自行把握一篇文章思路,也就具備了一種最基本的閱讀能力。
以思維為核心的"智能型"寫作教學理論把培養思維能力看作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讀寫結合,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是互相印證,互相遷移的。閱讀中把握思路的能力無疑對寫作的審題、立意、謀篇、布局能力的提高是一種正向遷移。
明確了思路教學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正確把握文章的思路。正確把握文章的思路,它的目的的不只是表現為最終對文章思路的正確概括,更重要的應體現為一種正確教學過程的進行,一種科學方法的掌握,一種素質化能力的培養。
但由于種種原因,在具體實行思路教學時,往往出現種種不盡人意的傾斜,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能力提高,相反是阻礙了學生思維發展,成了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大難題,許多語文教學圈外人也因此對語文教學大加指責,許多教師因此而感到困惑。事實上,重視思路教學本身并沒錯,錯就錯在我們的方法上有問題,據筆者的體會、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空"--脫離語言材料。作者的思想是助于句、段、篇等具體語言材料的有組合機而體現出來的。而我們有時在完成了必要的背景和作者介紹后,就開始離開課文語言材料具體感知,直接分析概括文章的思路結構。該導的不導,該讀的不讀。對一些關鍵的,含意深刻的詞語、語段視而不見,不作深挖細析。這不僅導致學生對文章中詞、句缺乏一種敏銳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而且會造成思想空泛,感情貧乏。
 2.;"死"--生硬照搬教參。閱讀過程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個體認知過程。盡管教參上的分析是多年來集體智慧的結晶,許多是已成為經典性的結論,但不能以此來"代庖"充滿創造智慧的學生個體生動的認識分析。更有甚者,將教參的分析照抄在黑板上讓學生背下來。
 3.;"懸"--不切學情實際。不了解學情的"懸"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不能針對學生思維水平實際,過于簡單或過于繁瑣,抓不住重點。學生抓不住頭緒,一篇文章思路分析下來學生感到頭暈目眩,其實一無所獲。二是不能根據教材個性特點,只求共性,忽視個性。即使同一單元同一種文體,由于作者國別、時代、寫作背景等不同,行文思路都有個性差異,有時我們就拿一些基本原理文體模式套路在上面一"套",許多具體而細的個性思路發展變化過程不能作具體分析,結果學生還是抓不著邊際。
4."悖"--違背認知規律,人的認識應是由個別至一般,具體到抽象,局部到整體的過程。我們有時還沒有指導學生預習和自讀課文,就一下子根據"文眼"或"預習提示",將思路一下子提示給學生,這雖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頓悟"能力,但許多學生還是屬于"漸悟"型的。這樣做,也就錯亂了大多數學生的一個認知發現過程,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訓練和培養。
那么該如何來矯治這些弊病呢?據我個人體會,認為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語言訓練和思維相結合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應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強語段分析,找準最佳契合點
思路教學是一種思維訓練,但思維訓練不能離開語言訓練,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需要貫徹始終,常抓不懈的根本任務。出現脫離語言材料和具體學情實際種種弊端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來是由于課文篇幅太長,課時有限,而且,如不對整篇文章的思路講個遍心里就不踏實,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于是講線索,講段意,逐句逐段,從開頭講到結尾。事實上這樣的思路分析,學生的能力并不能真正得到有效鍛煉。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契合點應是加強語段分析。
語段是文章最大的組成單位,段與段之間的層次關系正是體現了全文的思路,而段內層次之間的種種關系與篇內段落之間的關系是可以互通理解的。所以分清了段內的層次關系也就能分析關系一致的篇內段落之間的關系。例如《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的第十四自然段"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是個典型的"總--分--總"式議論段,這種思路結構式也是一般議論文常用的思路結構,所以該段可視為一篇"具體而微"的議論文。這樣的語段思路分析清楚后,許多議論文的分析思路就能找到入口。
另一方面,我們掌握了段內句與句,乃至復句內分句與分句之間的種種關系,在分析段與段之間,也能借助相關的關聯詞語辨明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我們就能對全文的段落層次結構作出快速圖示切分,這樣全文的思路也就很容易把握了。
 2.;根據學情設計,講究分析實效。
思路教學實效性的標準是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是否有用,所以必須根據學生個性實際和教材內容實際,作出科學的教學設計,如《內蒙訪古》一文,針對基礎較差的同學,可重點指導根據游記文特點,把握文章游覽的"線路圖",然后逐步理解各部分內容,再概括出中心,對基礎較好的同學,除此之外,還得根據散文"形"、"神"結合特點,突破句、段結構框架,找到文章的靈魂,然后再體解作者選材、布局的獨運匠心。
有時針對教材的不同特點,有的可讓學生先總體把握再局部品味,如《風景談》;有的只要把握一個句子全文思路就豁然開朗了,如《在馬克思墓前講話》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
聯系學情實際,有時還表現在聯系學生作文實際。"聯讀悟寫",閱讀為寫作服務,這也能激起學生對分析思路的興趣。針對學生在寫議論文中表現出來的,結構不嚴謹,層次不清晰,銜接不自然,前后不照應等謀篇布局上的毛病,在議論文分析時可重點指導學生分析關聯詞語。如《講講實事求是》一文,前三段的思路分析是難點,但一旦指導學生抓住"如果","但是"等關聯詞語,就不禁嘆服于作者分析的辯證,思路的嚴密。聯系寫作,學生也掌握了用關聯詞語體現論證辯證性的方法。
 3.;提倡質疑討論,總結規律方法。
為了能不違背認識規律,不脫離學生實際,在思路教學中一定要堅持"三主"教學思想。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最好的方法是提倡質疑討論。"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設情境,讓學生與作者"對話",讓學生質疑、討論。當然對文章思路的質疑,不是簡單的字句質疑,是種高層次的能力訓練。如果教師引導恰當,學生還是能做到的。如在分析《講講實事求是》一文前,我要求學生在預習相關的單元知識基礎上,根據提供的一些必要的寫作背景知識,列出本文的論證思路提綱。結果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有關分析提出了疑問,經過大家熱烈討論,最后一致認為單元知識短文中的分析是不妥的。
思路分析教學在討論質疑過程中是一種能力的強化訓練,其結果應是對種種科學方法的掌握。如何正確把握文章思路,許多教師都有豐富的經驗總結。如特級教師寧鴻彬老師就總結出八種教學設計思路:⑴抓聯系;⑵抓因果;
⑶抓演變;⑷抓線索;⑸抓頭緒;⑹抓評價;⑺抓特色;⑻抓警句。這些寶貴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同時我們應在吸收這些經驗基礎,結合自己體會總結出更適應自己和學生的方法。如前三種方法,在具體分析中可以總結為"抓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思路發展的曲折變化之處,場面的轉換,情節的起伏,論證角度的轉移,都反映著作者的這種曲折變化。這些曲折之處,是作者思路階段性或層次性的表現,是思維從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階段,或從一個層次躍遷到另一個層次的過渡性環節。抓住這個過渡性的環節,就可搞清作者思維前后階段或層次之間的關系或聯系。
思路教學,說到底,就是教思路和學思路。通過思路教學來訓練學生,對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和演繹等多種思維方法的訓練,使學生遵循正確的思維規律進行思維活動,從而提高抽象邏輯程度,培養各種良好的思維品質,同時,也便于學生對具體語言材料進行深入感知,進行高層次品讀,從而形成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相統一的語言感知運用能力。只要講究方法,指導恰當,思路教學一定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智仁勇等《葉圣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
2. 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
3. 寧鴻彬《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4. 韋志成《作文教學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