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教育科研>>教學論文>>[英語類]
 
 
   

談談如何科學地設計中學英語新教材的課堂教學
英語組 陳小琴

     中學英語新教材有一套與課文配套的教學參考書。但我認為,課堂教學不能盲目照搬與其相配套的教學參考書,而是要精心、科學地設計,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新教材的教學既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熟悉并掌握新詞匯和重要句型,理解課文內容,又要求他們注意培養學生的交際及創新能力。然而要在短短四十五分鐘內做到這些談何容易!更何況大多數課文篇幅相對來說都比較長,這樣很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往往顧得了這個而忽略了那個。不是顛三倒四就是丟三落四。鑒于這種情況,尋求一種科學設計課堂教學的方法勢在必行。我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潛心研究了這個問題,F在我不妨把自己的做法編成文字,供同行參考。

    一、導入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門磚。它要求教師在上課的開始,運用與課文有一定聯系的材料自然地引入課文教學。不言而喻。成功導入的關鍵是選用什么樣的材料和使用何種方式。與課文有聯系的材料可以有很多,但要求是最省時間,最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最生動的材料。而導入方式的要求是直接且自然。下面我用幾種主要的導入方式結合一定的材料來具體闡述自己是如何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一關的。

    1.;音樂

    高一(上)Lesson41是篇與美國鄉村音樂家John Denver有關的對話。然而中國目前大多數高中生對這個名字還顯得很陌生。而我身邊不僅有介紹他的文章還有他的歌曲錄音帶。更加巧合的是,就在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獲悉Jonh Denver飛機失事,葬身大海的消息。這使得我在做該課的導入設計時如魚得水。我先是在錄音機里播放了他的名作"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然后拿出一張從一本音樂雜志上剪下來的他的照片,告知學生不久前他不幸逝世的消息。這時學生一下子睜大了眼晴。我也就順勢導入了課文。無庸置疑。有了我這樣的導入方式,在學生的腦袋里不會僅僅只有John Dever這個名字,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鄉村音樂家形象。他們對接下來的課文的學習熱情可想而知。

2.時事熱點。

    高二(上)Lesson 30有兩篇閱讀:"First Aid"和"Safety at Home"。我在此課的導入設計里用的是事先準備在幻燈片上的一段文字:Two events. A)Diana, Princess of Wales, was killed in a car accident in France on August 31,1997. B)Gymnast Sang Lan was badly hurt because of an accident at the Goodwill Games in New York on July 21, 1998。我先讓學生閱讀這兩個句子,然后作簡單的解釋,隨著點明這些是人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我們要盡量避免此類事故的發生。但是How can we prevent this kind of accidents from happening?通過這個問題我們就進入了Part 3 "Safety at Home"的學習。同樣的,在這種導入方式中,學生不但擴大了知識面,還多學了幾個單詞(即有下劃線的單詞),可謂一舉多得。

    3.;講故事

    高一(上)L74 "The secret Is Out"是一篇講述婦女想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她們渴望有自己的職業,在這篇課文的導入設計里,我就利用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花木蘭男扮女裝代父從軍。在講故事的同時我又給出了一些與本課文內容有關地一些生詞如:remove, pretend, to one's surprise等等,講完以后,我出問題:The title of this Unit is The Secret Is Out. Do you know what the secret is and why the secret is out? 通過我這樣的導入,學生已經迫不急待地想去讀課文了,而且由于上面我給出的這些生詞和詞組,在理解課文方面也就沒有困難。

    應該說設計課堂的導入時,除了上面所講的三種方式,還有很多種其它方式,比如利用實物,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及話題等等,我在這里不一一細述。但不管設計何種方式,都要考慮能不能最便捷地把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和課文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很多,這需要我們做老師的去留心觀察。另外,有些教師常常把"導入"這個環節錯誤地認為是只有在公開課中才用得到它的。其實,只要我們細心地去琢磨,便會發現身邊有很多可信手拈來的東西。更何況,導入環節設計得好,不僅會給上課文有水到渠成的效果,還會吊起學生的胃口,誘發他們學好課文內容。好處如此多,何樂而不為?

    二、熟悉詞匯、句式和語法以及理解課文的一步到位

    女熟悉詞匯、句式和語法及理解課文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大部分教師是采用分步教學的方式的,即先教詞匯、句式和語法,然后出一些是非題,選擇題或用問題的方式來測試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準確程度,但我不敢茍同這種教學方式。原因有三:1.脫離課文教詞匯和句式,學生很難記住,更不要說能自如地運用了。2.出一些題目來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與讓學生做試卷上的閱讀理解沒什么分別,況且它并不能證明學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課文。更壞的是,這樣做的話,學生除了說Yes, No, True, False, A,B,C,D等沒什么別的話說,其口頭表達得不到充分訓練。3.即便是采用單純提問的方式,所提問到的也只能是課文中部分的內容,顯然會影響對課文的全面理解,除非先前或接下去把課文從頭到尾細講一番。但這樣做,四十五分鐘的上課時間夠用嗎?

    而我的做法為:第一步,我向學生提供一條既能引出課文基本內容又能引出課文中重要詞匯和句式的線索。第二步,讓部分學生根據這條線索把課文的基本內容口頭表達出來。第三步,我重復學生所講的話,糾正包括其發音,理解等方面的錯誤。第四步,由我提煉學生說到的出現的課文中的新詞匯重要句式,同時加以補充(其未提到但課文中已出現的新詞匯和重要句式),并給予具體講解(比如有哪些同義短語,還可用于哪些場合等等)。很顯然我這樣做的目的是把熟悉詞匯、句式和語法及理解課文這兩個教學步驟熔為一體,使它們相互滲透。學生說的過程本身就是引出并運用新詞匯和重要句式的過程,而從他們所說的情況,可以檢查他們對課文的預習情況和理解程度。
很顯然,課堂教學主體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設計一條科學的線索。當然,要設計出這樣一條線索是相當花時間的。一般來講,教學線索可以分為縱向線索和橫向線索?v向線索包括時間線索、事物(事情)的發展過程線索等;而橫向線索包括空間線索和事物(事情)的組成部分(方面)線索等。下面我舉幾個實例;

    1.;時間線索

    新教材中有不少世界名人的文章。而所有這些文章都是按時間(年代)線索來編寫的。因此我在設計這些課文的教學線索時首先采用的便是時間線索。比如在上高二(下)Lesson 50"Albert Einstein",我按課文中提到的時間設計了一條線索。讓學生按照這條線索,說出不同時間發生的事件,既可以串連課文的基本內容,還可以引出一系列課文中的新詞匯及重要句式,比如By the time 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receive a/one's doctor's degree、lead to、take…nationality等。

    2.;事物(事情)的發展過程線索

    高一(下)有一課講的是有關"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in China"的一篇對話。我在設計該課的教學線索時,抓住了有說明中國印刷術發展過程的幾個字:In the beginning, Later和The next development。讓學生說出在這三個階段中國印刷術的發展狀況,也就實現了理解課文和熟悉新詞匯及重要句式一步到位的愿望。

    3.;空間線索

    空間線索可以是指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也可指不同時間地點(或位置)的轉移。不過,后者也可以用作時間線索,這要視情況而定。

    比如高二(上)Lesson 35 Part 3"A Day in the Forest",里面既有時間的變化也有地點位置的轉移。但就本文來說,空間線索比時間線索更有效。用空間線索只要編繪一幅簡筆畫(略),描繪出課文中提到的各個位置,然后用箭頭標出課文中人物的行蹤,課文的基本內容就能被體現出來。然后讓學生說出在不同位置所發生的事情,就能達到目的。

    從上面講的,我們不難看出,設計一條科學的教學線索可以幫助理清教學思路。教學思路清晰后,教師上起課來就會胸有成竹,即使不帶課本也能進行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重要句式的模仿

    新教材注重學生的交際能力。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有兩個:1.學生不喜歡開口說英語。2.學生說的英語很不地道。我想要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我們說,不把新詞匯放在語境中記憶,那就很難記;但如果僅讓學生記住書上的句子,而沒使其搞清句子結構,學生的收獲也僅僅是記住了這個句子;最后如果幫助學生搞清楚了句子結構,而不進行模仿訓練,學生的口語還是很難提高。鑒于這些,教師上課前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提煉課文中出現的重要句子的結構(既句式),為課堂教學的中的模仿訓練做準備,以此達到提高學生口語質量的目的。

    比如高二(上)Lesson 46有這樣一句子:Anyone who sees the lion is asked to telephone the zoo and the police。如果教師上課不提醒,學生很可能不會注意到這是個令人尋味的句子。它的意思就是:If you see the lion, please telephone the zoo and the police.通過這個意思我就提煉出了這個句式: Auyone who… is asked to…。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先用這個句式靠了一句子:Anyone who has found the lost girl is asked to tell us,接著讓學生套用這個句式。結果當時有不少同學舉手造了一些很漂亮的句子。并且很多學生在后來的口頭和書面練習中用了這個句式!

    像以上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完的,因為新教材有很多值得認真推敲的好句子。假如我們在每堂課的教學前事先提煉設計出一些句式,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去模仿,長此以往,我想學生的口語水平不至于再停留在只會說"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的水平上了;他們的寫作中也就不會只用"主+謂+賓"的句子結構了!而所有這些,不就正是我們做老師的所追求的嗎?

    四、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進一步訓練和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挖掘。

    在教學設計中,我們一定要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為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一步,讓學生連句成章!要做到這一步,方式也很多,但我想最好不要脫離課文。具體地來講,在設計這一步的課堂教學時,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復述課文

    復述課文要求學生用書上或自己的話概括出課文的內容。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讓學生按照你寫在黑板上的key words來復述。而對高年級的學生,就應該讓他們隨口復述。另外對于對話和故事性的課文,可以讓學生用改變人稱的方式進行復述。

    2.Suppose;問題

    Suppose;問題就是改變某些條件,然后讓學生說出事情的后果。在課堂教學中多事先設計幾個Suppose問題既可以深化課文內容,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當然這種提問方式可以是針對課文內容本身的,也可以針對學生的。

    如高二(下)Lesson 71 "Tell Him What You Think of Him!"我針對學生設計了這樣兩上問題:(1) Suppose your are knocked off you bicycle by others., what will you do?(2) Suppose you knock someone off his bicycle, what will you do? Why?象這些問題,學生肯定能夠回答,而且他們的回答往往是多種多樣的。一旦學生爭先恐后舉手回答這些問題,課堂氣氛也就可想而知。而做老師的,應學會善于抓住學生的話語,進行借題發揮,這樣不僅會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還會讓發言的學生受到了一次鼓舞。

    3.;反面提問

    有些課文是按照作者個人的意圖來寫的,因而難免會顯得比較片面。如果我們在做課堂教學設計中,反其道而行之,提一些反面問題,也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大放異彩。比如高一(上)Lesson 22 "A New Car Factory"講了很多建成新汽車工廠后好的后果。那我在備課時就設計了一個反面問題:What are the bad results of the new car factory?很顯然,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并不感到困難,相反,他們的回答涉及了很多范圍。

    4.;"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 text?"的問題。

    對于新教材中教育性的課文,我們便可以在課堂教學的結尾部分設計"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 text?"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把課文內容轉化為自己心靈感悟的語言,除了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得以鍛煉外,還使受了一次思想教育。不過,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發言完后,老師還應進行總結,有必要的話還得向學生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做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渴望知道老師的看法的愿望,也可以引導學生向更深的角度考慮問題。

    談到這里,課堂教學的設計問題,不管是整體的還是具體的,都已涉及到了。當然,除此以外,我們還要考慮如何設計課堂教學中的銜接問題。比如有些課文,教學內容很多,有聽力,有詞匯的學習,還有寫作,這就要求我們最簡潔的話把各個教學內容給銜接起來,實現它們之間的完美過渡。

    通過建立在"實"和"新"基礎上的教學設計,必然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激情婷婷七月丁香综合,厕所偷窥CHINAXXXX,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不卡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