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教育科研>>教學論文>>[政史地類]
 
 
   
政治課快樂教學"三法"
德清高級中學 朱麗萍

     在本學年開學的第一堂課,我對高一新生作了一個"對初中政治課看法"的問卷調查表明:58%的學生表示喜歡初中政治課,理由大多是"老師的課上得生動、豐富,聽得開心,學得快樂",而42%的學生表示不喜歡,理由多是"覺得政治課非?菰、乏味,老師講的東西不理解、沒興趣、考試忙著死記硬背,而成績又不理想"。

    從中可見,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興趣具有重大影響,學生對政治課的看法往往取決于政治課教師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形式。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位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

    那么怎樣才能激發、提高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呢?我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政治課教師必須一改以往傳統的空洞式理論說教,采取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下面我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方法與同行作一交流:

    一、"問卷-反饋-總結教育"法

    對于某些學生較為敏感的問題,如果采取公開討論的形式,學生不一定愿意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這時采用匿名問卷的形式往往較為合適,有助于教師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在教學中"對癥下藥",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例如在講到"反對拜金主義,樹立正確價值觀"這一問題時,我事先每人發一張紙,簡單設置一個題目"你認為人生量重要的是金錢嗎?A、是,B、不是,請簡述理由",并讓課代表將結果反饋。經過統計,大約80%的學生選B(理由多種),而20%的學選A,即認為金錢為人生第一要義,在他們陳述的理由中,認為"有錢就有一切,錢可以買到一切""現實社會是以金錢為基礎的,沒有金錢就無法謀生,無法讀書……甚至今后娶不到老婆……"。第二天我在課堂上宣布了調查結果,并且引用了一些學生的觀點理由,學生們哄堂大笑,興趣大增,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最后我作了總結教育:⑴在商品經濟社會中,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財富的象征,現實生活離不開金錢。⑵金錢不是萬能的,金錢并不能買到一切。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二、"思考準備-辯論-總結教育"法:

    政治課的某些理論,或者某些相關的時事熱點問題,如果僅僅采有用單一式的講授法,學生有時不容易接受,或體會不深,而如果采用辯論的形式得出結論,效果往往更好。在形式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創建生動活躍的教學氣氛;在內容上,它要求學生依據課本而不局限于課本,學生往往要圍繞論題閱讀大量的有關書籍,收集大量資料,從而豐富自己知識。

    例如,在高三政治常識教學中講到"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反腐倡廉"這一問題時,學生都十分感興趣,于是我將98年全國大專辯論賽決賽的辯題"高薪能夠/不能夠養廉"這一論題引入課堂,組織了一場辯論賽,一二組為正方,三四組為反方,各派出四名主辯手,為擴大參與面,延長自由辯論時間,規定所有學生都要積極參與發言。經過準備,辯論開始了,氣氛是超乎想象的熱烈,尤其在自由辯論時間內,雙方展開激烈舌戰,并最終深刻認識到反腐倡廉是一項系統工程,教育倡廉(基礎),法制治廉(關鍵),高薪養廉(必要條件),加深了對這一問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

    三、"時事演講-設問-競答"法。

    這一方法,我認為尤其適用于高三高考復習中的熱點學習階段。為激發學生興趣,鍛煉學生能力,在一些專題熱點學習中,我采用第一,在開始五分鐘就事先通知的專題熱點讓一位同學進行時事演講,內容由演講者就主題事先進行收集準備;第二,根據這位同學演講的時事背景資料,設置一些問題,可以是客觀題,也可以是主觀題;第三,由學生來競答,最后教師總結。我認為,同樣是熱點專題復習,如果從頭到尾都由教師"滿堂灌",學生學得被動、枯燥,而采用讓學生共同參與、師生合作的教學方式,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達到較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98抗洪救災"這一熱點時,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就他所搜集的時事背景資料進行演講,內容主要是時間、地點、事件發生、對策……然后從經濟學、哲學、政治學三門學科三個角度分別設置一系列題目,讓學生回答,從而對洪災發生的前因后果有個全面了解,并且學會聯系教材對事件進行分析。

    以上便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實踐證明,教師的吸引力很大程度在于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創設快樂的教學情境,讓教師教得快樂,學生學得快樂,這是學生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呼喚!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激情婷婷七月丁香综合,厕所偷窥CHINAXXXX,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不卡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