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它的內容紛繁復雜,但由于中學歷史教學的課時有限,所以歷史教學的重點放在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方面,使本來多姿多彩的歷史內容變得枯燥起來。特別是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多,要求高而學校又不重視,學生也缺乏興趣,都大大增加了教學難度。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完成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任務,我在教學中推行因材施教這一教育原則,把我授課的普通班和重點班的學生根據其不同特點進行分類,然后有所側重的安排教育教學內容。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首先,我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想狀況把學生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的學生指那些學習態度端正,對各門學科都較重視或對歷史學習有興趣,并具有一定思想素養的學生;而被動型學生則指那些沒有學習目標,或學習目標不明確,不端正,缺乏上進心或對歷史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
對這兩類學生我都以愛心為出發點,對其進行教育。那些被動型的學生,我一方面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想法,尋找癥結所在,并通過談話使他們在思想上對學習歷史的必要性有一個明確認識,端正他們的思想認識;另一方面就是在平時的學習中對他們降低要求,在課堂中把較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引導他們做淺層次的分析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同時在課堂上穿插一些歷史小故事,引起他們的興趣(有時讓他們自己講自己知道的相關歷史故事),甚至不時讓這些同學充當一下歷史角色,比如在介紹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對,我就讓一位被動型的學生充任一名般長,達·伽馬或哥倫布,來回答"你要完成一次遠航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條件?"這個問題,這個同學很自豪也很投入地做了思考和回答,得到我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認可,從此他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經常要求回答問題。又比如在介紹巴黎和會時,我講述了和會召開的背景,并讓學生設想自己是威爾遜(美國總統)勞合·喬治(英國首相)和克里孟梭(法國總理)等與會的主要國家的領導人,思考作為這些戰勝國的領導人會在這次會儀上提出什么要求,會如何分割戰敗國,然后指定學生充當這些人物來發言和討論,其中以被動型的學生較多,他們發言和討論都很熱烈,最后再請主動型學生進行總結,課堂氣氛很活躍,同學們都躍躍欲試。這樣,通過課后思想教育和堂堂有益活動帶動被動型學生,轉化被動型學生。
對于主動型學生,在學習中對他們要求提高,在課堂上及作業中我都暗示他們要對自己嚴格要求,給他們設計的問題也有一定的難度。比如在介紹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及其發展結果時,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國明代中后期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為什么發展結果卻和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結果截然不同呢?"通過對比,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他們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歷史發展多樣性的認識。又比如在講到拿破侖這個人物時,我最后提出一個問題"拿破侖具有卓越的才干,并取得了輝煌的軍事成就,為什么他最終又失敗在戰場上?從他的失敗中你得到了什么認識?"引導學生認識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與歷史發展潮流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在批判中吸收。這樣的問題,比較受主動型學生的歡迎,他們認為這樣的問題不但能拓展他們思維的深度廣度,也能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該確立怎樣的人生目標。
其次,我按學生的學習基礎及智力情況,把學生同時分為思維敏捷型和思維遲緩型。對思維敏捷型且主動型的學生,重點培養其想象力、創造力,思維的深度、廣度,加強其對歷史的深層次認識。比如對中日戰爭和中日人民友誼的理解,對蔣介石、毛澤東的評價,對文革的認識等等。對思維遲緩型的學生則以挖掘其非智力因素為主,不斷向這樣的學生表示我對他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相信他們通過努力能夠學好這門課,在學習中那怕是一點點的進步也要進行表揚。同時,也給這些學生設計一些主觀性題目,推動他們積極思考,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并在作業中更細致地給他們指出不足之處。這樣,在我的信任及關注下,這些學生能自覺的努力學習,通過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彌補其客觀方面的不足,并使其在歷史學中健全自己的人格,鍛煉自己的思維。
以上就是我在過去一年的歷史教學中對因材施教這一教育原則的初步實踐,由于剛剛開始,還有很多欠缺,有待進一步的努力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