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是世紀之交國際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地理學科是中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它以地理知識為基礎,結合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其優勢地位是別的學科所不能取代的。為此,就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學會"地理到"會學"地理,談幾點認識。
 1;、轉變教育觀念。教師首先要在思想上完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應試教育"片面強調灌輸,只重視教的過程,不重視學的過程。教師習慣于把課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講給學生聽。學生的學習被老師包辦代替,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素質教育"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形成學生的精神力量。只有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在主體有目的活動中完善和發展自身的素質。因此,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地理教學觀,應該是把學習看作是高度個性化的智力活動,教學應該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通過比較、分析,發現和獲取新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創造的過程。若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索,素質教育成了"無源之本、無本之水"。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授之學生以"漁",凡是學生自己能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都要讓我們自己動腦動手去完成,教師逐步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而非塑學生,這是實現"教為了不教"這一終極目標的關鍵舉措。例如:在探討生產布局與保護環境問題時,可以將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作背景,然后將一系列項目交給學生處理,要求學生將所給項目科學地配置在該地區,探討各要素的相互聯系,尋求能提高經濟效益,又不影響環境質量的最佳布局方案,通過分析和推理,認識生產布局的原理和規律。
 2;、堅持直觀教學。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具有內容廣泛性、復雜性、時間的長久性、空間的無限性和相對抽象性等特點。利用各種圖片包括電化教學是地理教改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地理教學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看圖表,提出問題,分析圖表,解決問題,再利用讀圖鞏固知識,加強學生記憶圖像的能力,并使之保持準確再現,創建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綜合發展,養成學生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在地理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和投影、幻燈、電視、錄像等多媒體于課堂教學,是一種新鮮、生動、省時、方便、直觀的手段。它具有聲、光、形、色同時再現的特點,并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化靜為動,展示長時間的演變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新穎多變的感官刺激,讓學生眼、耳、口、手能一起參與教學活動,從而能夠使學生獲得豐富鮮明、穩定的直觀表象,把學生興奮引向高潮,降低學習疲勞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高中地理中的熱力環流、水的循環、地球公轉等內容,教師用單一枯燥的教學手段上課,往往又講又畫,手舞足蹈,還常常講不清,學生聽不明。如果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模擬演示,教師就不需多費口舌,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很快就能理解。
 3;、注重能力培養。教學要教學生去發現疑問,提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去解決疑問。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真正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解決問題的內在動機,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便是最佳途徑,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發現問題的情景。發現既能答得了又能使之前進的難易適度的問題,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比如,同為與洋相距不太遠的紅海和波羅的海,為什么鹽度分別是世界最高和最低?學生覺得僅從氣候因素去解釋就不夠了。這時,拿出地圖,讓學生憑借地圖,是否發現這兩個海的邊緣地形、陸地河流方面等存在差異的問題,進而推導出有無淡水匯入和海區封閉程度,也是造成鹽度高低差異的因素,這樣的問題,不僅使學生體驗到需要解決,而且還使它感到獲得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形成一種積極探究的心理態勢;這樣的問題,使教學處于略高于學生水平之上,使學生的潛在能力,逐漸轉化為成熟的現有能力,以此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當學生發現問題時,教師要及時幫助解決問題,幫助不是把現成答案直接教給學生。而是善于啟發誘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剖析典型疑難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并通過模仿性運用,增大遷移效果,形成自發地繼續學習的能力。剖析過程,既要教會學生分析、判斷的方法,又要教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要解決具體的疑難問題,又要介紹解答同一類型問題地辦法;既要揭示解題的基本思路,又要教會學生開拓思路,舉一反三。
 4;、注重課內外的結合。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搬進課堂觀察和演示,這就使地理教學在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節。所以,必須要做到課內外知識的緊密結合。地理的課外教學主要包括觀察、參觀和考察。筆者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包括科技活動在內的課外活動,例如參觀莫干山景區,使學生不但領略祖國大好山河的風光,更給學生認識自然、人文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機會;又如參觀核電廠、火力發電廠、氣象臺、水文站、觀看地理影片、錄像、編輯地理墻報,舉行地理講座,召開地理知識的主題班會,進行地理科普宣傳和鄉土地理考察,讓學生撰寫地理小論文,這樣做,為學生提供了聯系實際進行學習的條件,擴展了學生的見聞,是對課堂教學強有力的補充,并在課外活動中驗證和運用了書本知識,使課外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延續、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