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教育科研>>教學論文>>[政史地類]
 
 
   
用文學激發地理學習動機
德清高級中學 佘 琳
    正確認識中學生地理學習心理的特征,是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扎實的重要條件。如果沒有地理學習的心理過程,學生就不會產生心理內容。具體說,就不能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就不可能對地理學科形成真正的興趣。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分化現象比較明顯,有的中學生對地理越學越有勁,并且積極參加興趣小組活動;有的中學生對地理缺乏好感、甚至厭煩。分化的趨勢,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學生在興趣上的穩定性差與可塑性強的趨向,這就要求教師巧妙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即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激勵、維持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學習動機通常以對學生的意向、愿望、興趣、熱情和焦慮等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只有當學生學習活動具有強有力的正確的學習動機時,才能在學習中表現出高度的學習自覺性,全神貫注地注意所學內容,熱情地追求和探索學習對象,并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地理學是一門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是人類龐大的科學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它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教學完全孤立于各學科之間是不可能的。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來配合地理教學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是因為人腦是通過充分利用聯系來儲存信息的,每個人的大腦有一個聯系皮層,它按照不同的記憶將相似的信息連接起來。在此,淺談用文學來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

    一、用文學加深學生的環境觀、人口觀、資源觀,啟發學習自覺性。

    地理科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基礎科學。地理教學不僅擔負了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地理技能的培養,更擔負了國情國策教育、環境教育以及愛國主義和全球觀念的教育。文學在這方面,為我們展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如清乾隆年間洪亮吉的《治平篇》中"試以一家計之:高曾之時,有屋十間,有田一頃,身一人,娶婦后不過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寬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計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婦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無傭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吾知其居僅僅足,食亦僅僅足也。子又生孫,孫又娶婦,其間衰老者或有代謝,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充分體現了古人對人口與資源矛盾的憂慮,也反映了我國人口政策的科學性。又如美國生物學家R·卡遜于1936年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即為闡述濫用農藥和化學物造成全球性污染問題,成為人類對環保意識的一個新紀元。再如《伊索寓言》中《兔子和獅子》"兔子們在會上慷慨陳詞,爭論一切動物都應該平等,獅子作出回答:'噢,兔子們,你們說得倒是很正確,只是大家沒有像我這樣的牙齒和爪子。"生動比擬了當今世界,各發展中國家只有通過提高綜合國力,才能從"張牙舞爪"的發達國家控制下擺脫出來,在國際上具備說話的能力,具有獨立的政治主權,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二、用文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地理學習興趣,才能上升到對地理進一步的學習需要。如在講述極光現象之前,先介紹俄羅斯詩人羅蒙諾索夫的詩《極光》:自然的規律安在?在半夜時開起晨曦/這不是太陽設置的寶座/也不是冰封的海洋/而是閃動的火焰。/!冰冷的火籠罩著我們/!雖說是夜里;/白天卻來到了人間。/是什么令明亮的射線在黑夜中抖動/又是什么在天空中觸發了頎長的火?/如同沒有雷聚云的閃電,/從地面向高空攀登,它究竟是怎樣成為凝結的蒸氣。/伸冬時季變成了噴涌的火?學生在詩中就能找到關于極光的一些特征:出現時間在"夜里"、形狀"頎長的火"、地點"從地面向高空攀登"。學生通過詩對極光產生了粗淺的認識,此時,教師可以根據這時學生對極光的疑問興趣,闡明道理,展開教學。又如前蘇聯作家鮑·瓦西里耶夫著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以二戰后期為背景,描寫了五個姑娘與一股德國法西斯偵察兵殊死的戰斗,最后全部壯烈犧牲。其中一位勇敢的姑娘莉扎就是在穿越沼澤的路途中,被一個猝不及防的暗褐色大氣泡驚嚇,陷入泥沼犧牲。這個故事既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又可以以大氣泡為引,激起對沼氣這種能源的學習興趣。再如海明威的《乞力馬扎羅的雪》,激發對垂直地帶性學習的興趣。

    三、用文學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產生學習需要。

    "為遷移而教"是當前教育界流行的口號,學習中有效的遷移是良好教育活動的效果,作為一門綜合學科的地理,很容易通過遷移,引導學生把已有的其他活動的動機轉到地理學習上來,從而對學生產生直接興趣。當然,這其中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以防負遷移發生干擾正常的學習活動。這里重點推薦19世紀法國"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系列科幻作品:《海底兩萬里》、《太陽系歷險記》、《地心游記》、《八十天環游地球》、《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等。如《海底兩萬里》,敘述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在海底旅行的故事。其中通過潛水船的親身經歷,描述了黑潮暖流、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密度流、北大西洋暖流。同時,亦有豐富的對海洋資源的描述,對漁業資源更是詳盡,像貝類:海耳貝、介蛤、辛提貝、菊貝等;魚類:八目鰻、海鱈魚、鰈魚、火鮫等;蟹類:十足蟹、菱形蟹等。使學生在明白海洋資源豐富的同時驚異于海洋的無所不備。認識到對于現今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陸地國家來說,海洋將是人類的第二居住地,海洋權益對于一個主權國家來說,關系到新世紀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作為19世紀的作家,凡爾納在書中提到了"水中的城市,集體的海底住宅,象諾第留斯號一般,每天早晨浮上水面來呼吸"這也是當代對海洋空間利用的嘗試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充分利用此書進行正向遷移,基本能將新教材第八單元海洋環境中的《海洋基本特征》《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內容輕松掌握,亦能導出海洋權益保護這一問題,使學生在對名著的愉快閱讀心境下,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如《八十日環游地球》,通過福格先生由敗轉勝的巨賭,遷移至地方時、日界線。由竺可楨的《死海不死》遷移至海水的鹽度大小與船吃水深淺的關系。

    四、用文學創設疑問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用文學作品在教學中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使他處于似曾相識卻又舉棋不定的疑惑狀態,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求知的需要,通過各種矛盾的碰撞,使學習更加具有魅力,使知識得以活學活用。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先設疑:九月為何是秋天的第三個月?為何九月潦水盡?再激疑:現在我們一般把3、4、5三個月劃為春季,6、7、8三個月劃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為秋季,12、1、2三個月劃為冬季。兩者產生矛盾。學生在這種似懂非懂、不確的問題情境下,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最后師生一起通過四季的劃分及中國年內降水變化規律釋疑。又如蘇軾的《石鐘山記》中"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可為巖石的分類或外力作用設疑。

    五、創設愉快的反饋形式,提高地理學習愿望。

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可激發進一步學習的動機。以往呆板的題目類型,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將題目看作是負擔,而文學就能化負擔為樂趣,使學生樂于做題,從而熱愛地理學習,同時,也提高了文學修養,僅以古詩為例:劉向《淮南子》中"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反映自然條件對農作物的影響;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水循環的觀點看,前半句基本正確,黃河的主要補給類型為雨水,但亦有冰川融水補給、地下水補給等,后半句"奔流到海"正確,說明陸地外流區地表徑流入海,"不復回"則不符合水汽循環的道理;白居易的《游廬山大林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反映山地垂直地帶性。又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說明生態系統中物質的循環;"山中一夜雨,樹梢百重泉"刻畫對流雨;"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描寫空梅;"稍陰如秋,一雨感冬"形容昆明準靜止鋒的天氣。此外,教師亦可反向行之,布置所需內容,由學生完成搜集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在尋找過程中,則更妙趣橫生,不僅使學生喜愛地理學習,更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逐步養成對一切周圍事物進行地理思考的習慣,由"知之者"為"好之者"終為"樂之者"。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激情婷婷七月丁香综合,厕所偷窥CHINAXXXX,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不卡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